编者按:随着施政目标的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战略思想逐渐清晰,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明确灵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24个字”,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体现了社会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
【解读】
当今时代,战略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中最具决定意义的主题词。处于伟大历史复兴进程拐点的中国就处在这样一个战略时代,这是一个全球化语境中文化思潮空前激荡的时代,也是国家软实力竞争不断加剧的时代。随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显,文化日益走入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中心。国际上,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反扩张、渗透和反渗透的博弈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焦点之一,对文化资源和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全球性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进入全球市场,越来越多的区域文化经济融入现代世界市场体系。各种文化力量之间的博弈空前激烈。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频频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随着施政目标的全面推进,习近平的文化战略思想凸显,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多样化的利益诉求,需要精神旗帜、思想引领、文化导向,需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在价值观建设中发挥好文化的作用,我们需要理性面对自己文化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开掘利用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当下的价值观建设便可以获得丰厚的精神滋养;承继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价值观,我们才能真正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命脉。习近平同志关于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的论述、关于如何“讲清楚”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独特创造等的论述,关于正确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的论述等,为传承优秀传统、弘扬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沉、最根本、最持久的要素和力量,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建设重点,承载着民族文明进步的精神追求、体现着评判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