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共建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系列综述之六
□本报记者陈小平王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深读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那一项项创新发展的宏大规划,一条条贴民心、惠民生、解民忧举措,深刻阐释了省委、省政府率领一亿中原儿女在共建共享发展中迈向全面小康生活的美好愿景。
共享发展幸福指数攀升
这是一组温馨的民生故事:
王艳敏曾是台前县孙口镇刘桥村的贫困户。通过当地的产业扶贫脱贫政策,家里四口人如今都是濮阳市雪鸟羽绒实业有限公司的员工,全家月收入一万多元,昔日居住的平房也翻盖成两层小楼。
52岁的周治河是上蔡县新农合参合农民。2015年4月,他因患急性髓性白血病入住省肿瘤医院,前后六次住院治疗总花费50多万元中,新农合基本医保报销了20万元,大病保险又“二次报销”了12万多元。
过去的五年,像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在河南各地还有很多。
实践证明,以共享理念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正如省委书记郭庚茂所强调,把共享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使全省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回眸“十二五”,我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推进共享发展,一亿中原百姓在许多方面切实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万元。收入的不断增加,为城乡居民的生活改善提供了经济基础。
扶贫工作大步向前。“十二五”期间,全省67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4.2%下降到7.1%;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443.87元增加到7838.44元。精细化的扶贫措施不但让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还帮助他们融入城镇化、工业化的大潮,走向就业致富的小康之路。
就业保持稳定态势。五年来,全省共有2814万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其中1653万人在省内就业;全省产业集聚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393.7万人;全省中小微企业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达80%以上,越来越多进城务工农民“安居乐业”的梦想成为现实。
义务教育均衡化进程大大加快。“十二五”期间,我省对3257所初中、16747所小学升级改造,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持续推进的“特岗计划”,为农村学校不断输入高学历、高素质的骨干教师,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拥有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全民医保体系逐步健全。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河南新农合参合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人数增至8285.06万,参合率达99.12%;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在全国率先全面推开;疾病应急救助、慈善救护等多层次的疾病救助制度有效衔接。越来越多人正在从这张越织越密的“重特大疾病保障网”中受益,百姓看病负担切实减轻。
数据令人振奋,惠民实事感人至深。“十二五”这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为我省“十三五”实现发展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箭齐发补齐发展“短板”
1月11日,从省教育厅传来消息,今年我省将启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进一步着力解决乡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1月15日,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透露,今后门诊日间手术和特殊病种费用将纳入新农合补偿。这意味着,以后像白内障这样的小手术无须住院即能享受报销。
2016年新年伊始,一揽子惠及民生的利好信息接踵而至,折射出我省“十三五”期间推进共享发展,在补短板、破难题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一补居民收入“短板”,必须把居民收入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城乡居民切实可感的收益。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居民收入是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获得感”。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也要把“蛋糕”分好。“十三五”期间,我省将通过持续增加中低收入劳动者收入、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等举措,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努力消除贫富悬殊,为推进共享发展筑牢根基。
二补精准扶贫“短板”,要抓住精准扶贫这一关键,力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确保脱贫。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按照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的帮扶要求,因地制宜,因人定策,确保我省现行标准下576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3个国家和省定贫困县全部摘帽,让每一个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住房、教育、医疗有保障。
三补公共服务“短板”,还要牢牢守住基本公共服务的“底线”,让百姓分享公平,生活更有安全感。
未来五年,我省将通过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措施,加速补齐发展“短板”,让城乡居民共同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将“底线”兜紧兜好的同时,我省还将通过健全职工养老保险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兴办健康服务业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共建共享迈向全面小康
走进“十三五”,实现不让一人“掉队”的全面小康,需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以共建推动共享,用共享引领共建。
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引领方向。当下迫切需要我们摒弃那些跟不上形势、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在“破”与“立”中落实共享发展理念。
要破除“等、熬、要”的思想。一些人只想坐等共享,不愿动手共建,在工作中被动应付,有问题等着上级解决,面对困难止步不前,一味地伸手要政策要支持。实践证明,好日子不是熬来的,好机会不是等来的,全面小康也不是伸手要来的。我们应发扬滚石上山的精神拼上去,奋力开拓发展新境界,才能“做大蛋糕”。
要破除“小富即安”的思想。“小富即安”体现在行动上往往是安于现状、自我满足、不思进取。满足于“小富即安”就会失去锐气和闯劲,面对新形势依然反应迟缓、无所应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大家树立自强不息、勇攀新高的进取精神,在发展中实现新跨越。
还要破除“自扫门前雪”的思想。一些部门或地区缺乏大局意识,视野不大、站位不高,只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共享共建就是要树立“共同体”思维和“一盘棋”思想,要敢于打破“利益割据”,维护发展大局,追求“共赢”的共享共建。
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抓住这个“关键少数”才能引领“最大多数”。在推动发展过程中,领导干部头脑里要始终装着共享发展理念,不断提高把握方向、谋划全局、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在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防风险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建设小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需要强化制度创新,释放制度红利。“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制度,为共享发展提供了制度根基。落实好这些制度安排,才能有效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全面小康关乎每一个人,共享发展人人得利,共建小康人人应为。无论工人、农民,无论教师、医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共享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有质感,共建让发展更具温暖。在迈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依托共建共享,那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将共同构成你我的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