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公共服务网! 个人登录 个人注册 | 单位登录 联系我们 |
【新时代“枫桥经验”河南实践】最美“枫”景故事
编辑来源: 朱琳 时间: 2023-11-02 浏览: 5195人次

上世纪六十年代,浙江诸暨枫桥镇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如何让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焕发光彩?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20周年,中原盾特开设“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河南实践”专栏,集中展示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三零”创建,扎实推进“四治融合”,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快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河南、平安河南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

01

“家门口”听证

“检察院将听证会开到村民‘家门口’,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俺来参加听证会

办案过程“晒出来” 处理依据“亮出来”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检察官,在法庭上威风凛凛,今天检察官来到我们村里了,我们也长长见识,学学法律知识!”近日,叶县仙台镇西马庄村的20多名村民满怀期待,在村里参加了一场听证会。

叶县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王红一行来到马庄村举行听证会,对涉嫌非法经营、开设赌场、滥伐林木3起刑事案件进行听证。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担任听证员,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潘红旗和市县两级人大代表、村支部书记、村民代表参加旁听。

听证员均一致同意检察官的拟相对不起诉处理意见。犯罪嫌疑人在现场接受训诫教育后,表示今后一定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分辨能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听证员认为,公开听证把办案过程“晒出来”,案件处理依据“亮出来”,倾听意见建议,主动接受监督,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听证会结束后,检察干警走进田间地头,走到群众身边,面对面普法,点对点沟通,普及食品安全、涉农等法律法规,引导村民积极学法、懂法、守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检察院将听证会开到村民‘家门口’,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希望以后能持续开展带案下乡普法活动,继续搭建完善联络平台,拓宽民意沟通途径,把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人民民主落到实处。”平顶山市人大代表、叶县水寨乡太康村支部书记杜春健说。

故事背景

这次听证会是人大代表参与检察工作的一个缩影,更是叶县检察院深度融合基层社会治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举措。

以“上门听证+现场普法”模式,将检察业务下沉至基层人大代表联络站,是该院拓宽代表委员监督检察工作渠道的具体实践。该院以检察听证作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治理、赢得司法公信的有力抓手,让群众切实了解到透明公正的办案程序,在“家门口”感受法治。

02

民警爱“串门” 

“必须做到勤跑腿、勤动嘴、多动手,敢于钻矛盾窝,才能帮群众办实事。”

社区民警爱“串门”

17年骑坏了18辆自行车

“自己得掏心窝,才能赢得群众信任,促进问题解决。”近日,项城市公安局花园派出所袁桥社区警务室民警丁高岭在接受采访时说,他17年没有更换过手机号码,且每天保持24小时开机,目的就是要保证群众随时能打通电话,问题能随时得到解决。

“丁叔叔,这次期中考试,我考出了好成绩。谢谢您的教育指导!”今年4月9日晚,辖区居民张某家里,小男孩龙龙(化名)高兴地向来“串门”的丁高岭致谢。

今年春节,龙龙和小区内几名小朋友一起玩耍时,与其中一名小朋友发生了肢体冲突。双方家长知道后,当着孩子的面吵了起来,矛盾呈进一步激化态势,甚至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龙龙的爸爸妈妈很是苦恼,无奈之下拨通了10年前记下的丁高岭的电话。

接到电话后,丁高岭分别到龙龙和另一个小男孩家里了解情况,并给两个孩子的家长做思想工作。面对丁高岭不偏不倚、有理有据的劝说,双方家长都迅速认识到错误,当场握手言和,表示要努力为孩子树立榜样。

丁高岭对孩子们说:“以后你们俩要好好学习,互相帮助,做好朋友。我作为你们的大朋友,会好好监督你们,看你们的表现哦!”从此以后,丁高岭过一段时间都会到这两家坐一坐,了解一下他们的近况。

4月9日,丁高岭将早就准备好的笔记本、书包等学习用品交到龙龙手中,并叮嘱他一定要好好学习。龙龙开心极了,高兴地拍着胸脯说:“谢谢丁叔叔,我长大也要当一名像您一样的好警察!”

“作为社区民警,必须做到勤跑腿、勤动嘴、多动手,敢于钻矛盾窝,才能帮群众办实事。”丁高岭说。17年来,他坚持走街串巷,访民情、查隐患、调解矛盾纠纷,光自行车都骑坏了18辆。他从群众急难愁盼的事做起,动真情,下真功,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民警时时就在身边。

故事背景

17年来,丁高岭总结出“骑车串串门”“坐下话家常”“为民用真心”的“三实招”,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300起,帮助老弱病残群众300多人次,为社区居民办实事3500多件。

社区民警经常到群众家“串门”,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群众也会实实在在感受到关心和温暖,警民关系进一步和谐相融,辖区越来越平安祥和。

03

“四诊”息纷争

推行“四诊”工作法,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法治“医生”常“巡诊”

“四诊”工作法知“症”解民忧

不久前的一天,江某来到漯河市郾城区龙城镇综治中心,请工作人员帮忙解决自己和徐某的彩礼纠纷。

工作人员安排双方到司法所现场调解,司法行政工作人员讲解了有关彩礼的司法解释及规定,又从公序良俗的角度引导双方多为对方着想。最终徐某退还了部分彩礼。工作人员巧用“门诊”调解法化解了这场彩礼纠纷。

据该镇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镇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门诊、巡诊、会诊、复诊”“四诊”工作法,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整合“门诊”窗口。整合司法、综治、信访、民政、妇联等部门集中办公,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中心。

健全“巡诊”机制。主动上门“查”问题、“听”问题、“看”问题,排查摸清群众诉求,分类建立清单台账,设立遍布各村的“说事点”。

强化“会诊”联动。针对群众反映的、主动摸排到的矛盾隐患,通过定期“会诊”集中分析,会商研判。针对疑难复杂问题,联合镇、村力量及相关行业性调解组织等,进行联合调解。

定期“复诊”解忧。镇(村)干部、网格员不定期回访,镇综治中心安排工作人员对各村上报的矛盾纠纷进行电话抽查回访,确保矛调排查登记真实、规范。

故事背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群众来电、来访、来信,该镇受理登记、当场处理、答疑解惑、分流交办、分析研判、及时上报,并分类建立工作台账。全镇21个村均实现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真正让诉求和纠纷化解在“家门口”。

同时,该镇注重培育调解特色品牌,不断壮大调解队伍。各相关部门人员争当法治“医生”的氛围浓、底气足。

        来源: 河南法制报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