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公共服务网! 个人登录 个人注册 | 单位登录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人才咨询>网上党校>正文

流动党员管理的困与进

2014-08-21 09:24:23 211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学习活动无平台,要求奉献缺关怀;权利服务难享受,隐瞒身份属无奈!”说起自己的党员身份,已经在东莞打拼15年的江西彭泽县龙腾镇马湖村村民霍坤,给记者念起了曾经流传于当地流动党员间的一首打油诗。这种玩笑式的自嘲,随着去年6月彭泽县驻东莞流动党支部的挂牌,成了永远的过去。

如今,在东莞打工的彭泽县流动党员有了第二个“家”。虽然工作繁忙,但大家仍然愿意抽时间参加流动党支部的各项活动。霍坤说,出门在外,大家都愿意常回“家”看看,多跟“家”里人聚聚。“这个‘家’,是港湾,更是靠山!”

春节刚过,正值外出务工人员离乡高峰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备受各界关注。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庞大的流动党员群体的共同期待。这个当前基层组织建设的难题面临哪些困境?破题中各地取得了什么进展?日前,记者采访了部分党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为大家梳理近年来流动党员管理的困与进。

破解底数摸清难——

从组织被动找党员到党员主动亮身份

“流动党员想找组织容易,让‘口袋党员’亮出党员身份难。”权威人士告诉记者,流动党员主要分布于农民工、高校毕业生、流动人才、离退休人员和出国留学人员五类人群中,其中农民工党员占60%以上。亮身份难是目前流动党员管理最突出的难题。

2010年广州全市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7.1%的党员愿意亮明身份,有24.6%的党员认为“参不参加组织活动对工作没影响”。对此,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雪娇认为,大部分流动党员收入水平低,生活缺乏稳定性,在生存压力下,缺乏参加党组织正常活动的政治热情,出现党员“群众化”趋势。

“流动党员最大的特点是流动性,与其党组织千辛万苦地去找他,不如引导他们主动亮身份、找组织。”郑州市金水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建国的观点具有很大的代表性。他认为,只有真正贴近流动党员工作生活的实际,变“管得住”为“服好务”,帮其排忧解难,才能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吸引他们主动亮明身份。

从各地实践来看,广东中山市主动帮助流入党员解决找工作难、子女入学难、生病就医难、租住房屋难等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河北衡水市针对流出党员家庭做好照顾留守儿童、老人、急难救助等工作,都收到很好效果。消除了后顾之忧、快速融入务工地的流动党员,纷纷主动加入流动党员党组织。

破解管理难——

从“两不管”到共同管理

“流入地不去管,流出地又鞭长莫及”,最初,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一度陷入“两不管”的怪圈。“这是由于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认识不正确,认为外出党员难以联系、外来党员是负担,流动党员情况复杂,管理成本高,难见成效。”辽宁省社会科学院闫璐撰文指出。

随着流动党员管理关注度日益提高,双方逐渐重视并达成了一个共识:为流动党员组建一个“家”,让他们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是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前提。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流出地一方多选择了在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本籍人员党组织,以乡镇、县区、地市等为单位建立的流动党组织均存在。福建莆田市还连续四年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到北京朝阳区莆藉民营企业挂职,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

为了日常管理更便利,尽可能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流入地一方采用多种灵活方式组建流动党员党组织。深圳市在“同乡村型”党组织之外,还组建“同行业型”、“同企业型”党组织。北京在流动党员集中的行业和商务楼宇,建立建筑、保安等行业党组织和商务楼宇党组织。

一面是双方都为流动党员量身打造党组织的积极意义,一面是组建意图均从各自角度出发可能出现的不协调。为了避免两条腿不同步,中共中央办公厅2006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多地纷纷开始签署流动党员共管协议。北京市各区县委组织部门先后与14个省(市)的31个市(县)签订了55份双向共管工作协议,形成了“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作用共促”的流动党员双向共管格局。

破解作用发挥难——

从“唱主角”到“搭台子”

近三年来,莆田市外出流动党员带头参与“民资回归”和“引智兴莆”工程,带领带动在外乡亲回乡投资项目近1000个,总投资1000多亿元;协助家乡引进技术700多项,推荐拔尖人才160多名。

能够发挥个人才能和党员先进性,是流动党员的愿望,更是组织和群众对他们的期盼。以往,流动党员管理大多是党组织“唱主角”,以组织对党员的单向管理为主,流动党员缺乏发挥作用的平台。久而久之,“有劲使不上”的流动党员慢慢对组织生活失去了兴趣,与组织渐行渐远。

预料到这种可能的莆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林承通,开始致力于为流动党员“搭台子”:“流动党员生活在群众当中,与群众联系密切,有能力而且也愿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积极为他们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在商缘、人缘、地缘等方面的优势,服务家乡发展。”

活动难开展也是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公认的一个难点。因流动党员流动性强,时间不统一,网上党支部、网络党校、QQ群、手机课堂等各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管理教育手段应运而生。“这些手段可以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与组织保持有效联系,但这不能完全取代实地活动,只让流动党员在网上发挥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深圳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郑秀玉认为,“活动开展难的根本原因还是不了解流动党员特点,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不强。”

记者在对流动党员的走访中了解到,家乡党组织组织的“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用工单位党组织开展的“党员示范岗”、居住社区党组织举办的“党员义务岗认领”等活动,都享有颇高人气。究其原因,受访流动党员一致认为,与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组织活动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流动党员绝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外地,因此,让他们在为家乡发展出力的同时,能够在居住地更好发挥作用,成为各地在流动党员管理中的一个共同方向。从各地探索来看,流动党员确实也能够为居住地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黔籍外来务工党员较多。街道办党工委与贵州省驻深圳流动党员服务站联合组成工作小组,协助街道开展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管理、治安维稳管理等难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北京去年进行社区党委换届选举,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社区探索实施“大党委制”,在不改变党组织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吸纳流动党员在社区党组织兼任席位制委员,参与社区管理,共有30余名流动党员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