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公共服务网! 个人登录 个人注册 | 单位登录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员之家 > 网上党校
关键在坚持科学发展之路
编辑来源: 时间: 2014-08-21 浏览: 1508人次
 来源:河南日报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在省第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明确要求“实现中原梦,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原梦,也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省情实际和发展阶段,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在河南的具体实践。
    道路关乎命运,方向引领未来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顽强拼搏闯出来的、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科学发展道路至关重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各地资源禀赋不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也不同步,照抄照搬同一个发展模式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切实际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把中央的大政方针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有机统一起来,科学确定和明晰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才能不断集聚发展的正能量,沿着既定的“圆梦”目标又好又快地前进。
    在不懈的探索中,河南科学发展之路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突出主题主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征程上进行了不懈探索,迈出了坚实步伐,河南发展已经站上了新的战略起点,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积极谋划推动了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新的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坐标、找定位,既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主动肩负历史使命,勇挑重担,又着力抢抓机遇,立足地方长远发展,尽可能地争取国家倾斜支持。进一步强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以粮为基、统筹“三农”、推动全局,2009年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准并启动实施,确立了到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300亿斤的任务要求和阶段性工作重点。顺应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着眼于形成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谋划推动中原经济区写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争取国家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特殊政策支持和先行先试权利。深刻洞察全球化和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前沿,准确把握交通形态变化冲击和航空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潜力,敢为人先,推动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国首个以航空经济为主题的实验区,打开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突破口,抢占了区域竞争的制高点。
    持续探索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子。河南作为天下粮仓,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每年调出的原粮和粮食制成品400亿斤,地位举足轻重。不牺牲农业和粮食,是我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庄严承诺和担当,是满足自身1亿人口吃饭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夯实发展根基、发挥放大比较优势的现实需要。河南人口密度高、开发时间久强度大,生态环境承载力比较脆弱,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发展也就失去了支撑、失去了意义,所以要回应群众期待,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始终做到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既是现阶段中国必须直面的矛盾和问题,也是河南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核心症结,河南有着较长时期三化协调探索的基础和经验,把这一凝结着全省人民智慧和心血的探索推进下去,建设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办好河南的大事,解好中国的难题,极具实践价值和历史意义。
    大力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 确立了科学发展在河南的实现途径和重要抓手。从2009年开始,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的要求,突出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在全省规划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以此为载体和平台,加快生产力布局的优化配置,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市空间布局日益优化,全省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正在成为新的支撑力量,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现代服务业发展也渐入佳境,河南产业发展动力正在实现快速转换。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效果不断显现,河南发展的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增强。正是在“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的综合带动下,我省既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加快了发展方式转变,更为今后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坚持中提高完善、努力实现中原梦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梦的关键阶段。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自信,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和拓展完善我们已经探索出来的符合河南省情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要在坚持推动三化协调的同时促进四化同步。进一步强化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紧紧抓住城镇化水平低这个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聚焦点,以新型城镇化“一发动全身”,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探索建立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联动机制,在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释放内需潜力、破解发展难题,最大限度地改善民生。进一步强化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支撑能力。进一步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牢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职责,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高度重视信息化的综合带动提升作用,努力实现信息化与三化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为河南经济转型升级增添新的动力。
    二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省策,着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确立并强化全球化的思维、全方位开放的视野,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把开放招商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应对复杂局面、促进改革发展最有效的综合性举措,以开放招商“一举求多效”。抢抓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黄金机遇,积极开展专业化、集群式招商,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好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尤其要大力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河南更深层次融入全球化分工搭建通道和平台,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
    三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释放发展的巨大潜力、源头活力和持久动力。一方面要按照国家部署,统筹推进各重点领域的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持续创新要素保障机制,有效解决人力资源、土地、金融、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问题,逐步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和内在活力。
    四要丰富完善提升“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我省科学发展载体不断完善,城市新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加快实施,形成了新的涵盖面更广、内涵更丰富、作用更综合的科学发展载体体系。今后在加快推进这些载体各自建设的同时,应当更加强化系统理念,不断增强各类载体之间的统筹布局和分工协作,真正形成载体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在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现代自主创新体系的推进中,也要注重三者的配合联动,力求取得“1+1+1>3”的效果,从而加快生产力布局优化和发展动力转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五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打造美丽中原。“梦”中的中原理应是我们共同的美丽家园。要顺应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四区三带”生态网络,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群众提供宜居舒适生活环境。 
    六要传承华夏历史文明,加快中原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根本上说是文明的复兴、文化的复兴。一部中国史,半部河南史,中原是中华民族重要发源地,是华夏文明之源,是炎黄子孙之根,中原文化的众多因子已经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中原梦”的实现,标志着中原文化的复兴,而中原文化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们要重新找回中原文化的自信,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让华夏文明在我们手中传承、创新、发展,兼容并蓄、生生不息。⑥5
    (作者: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党组书记)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