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一招”还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提出的重要论断,随后,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答金砖国家记者问、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等多个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又对改革开放提出多个重要论断。
这些铿锵话语,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党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总结,凝聚了我们朝什么方向改革、如何推进改革的共识和力量,既是对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的精炼概括,又是对新时期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必要性和重要性的逻辑阐释,更是面向未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动员令,为“中国梦”的实现谋划了战略、指明了路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全局意义。
“中国奇迹”归功于改革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应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之所以不断创造着神奇,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各类经济主体的发展活力。
对物质利益原则的尊重和对私人财产权的严格保护,以及逐步建立起“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极大调动了人民群众诚实劳动和创新创业的激情;不断深化所有制结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建立“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极大调动了各类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多次机构精简和职能转变,以及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不断发挥,让地方和基层政府的经济发展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外开放和国际融入的不断深化,以及“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开放战略的全方位实施,不仅有效地弥补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外汇、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和能源资源“缺口”,而且通过向国外输出商品、劳务、过剩产能和直接投资,进一步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和延长优势产业寿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中国经济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中国梦”圆根本仍靠改革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他多次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已初步建立,但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仍存:
政府职能混乱导致的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还较为突出,“人治色彩”浓郁的过度干预、“一刀切”式的调控方式仍在延续,应急性“大检查”、“领导小组”、“专职办公室”,仍是政府干预和监管经济的手段,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依然滞后。特别是“权大于法”问题仍然存在,对“权力”缺乏强有力的制衡机制,不严肃的决策和随意性的干预依然存在。
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还不到位,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战线过长、分布过广、效率不彰的问题仍然突出,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不合理和法人治理低效率、企业内部分配关系扭曲导致干群不合、激励与约束不足的矛盾仍然尖锐。
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领域狭窄和准入成本偏高等“歧视性”障碍依然存在。民间投资在传统垄断行业和领域所占比重较低,据统计,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中占13.6%,在教育中占12.3%,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中占11.8%,在金融业中占9.6%,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中占7.8%,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占7.5%,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中占6.6%,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中占5.9%。
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及“条块分割”体制痼疾依然严重。这不仅会诱发有的部门出现利益集团化和公共职能弱化倾向,而且易诱发“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由于权力部门的决策和行为缺乏制衡机制与透明程序,有的部门易“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通过“设租”来吸引“寻租者”,不正当地获得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和政绩需要,对与周边地区的分工与协作考虑不足,重复地上项目、铺摊子,有的地方政府直接投资或怂恿投资建设的工程项目成为“亏损陷阱”或“债务陷阱”。
现代市场体系发育尚不成熟,反映商品和资源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尚待形成,有些稀缺的商品和资源仍未得到最有效配置。
东西部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失衡,区域发展矛盾突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依然不足。
收入分配关系混乱,社会保障制度滞后,贫富差距的矛盾仍未缓解。
民主制度尚需健全,权力仍缺乏有效制衡,由此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多发的现象严重,等等。
这些体制障碍,不仅制约了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而且扭曲了社会公平和正义,进而影响到了人们对未来前途的自信,对体制的认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不会有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唯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彻底革除这些体制病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活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激发。
“顶层设计”要做“大手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开创发展新局面,就必须实现改革新突破。需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体制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仍未解决的体制矛盾或改革不彻底而出现的新的体制病灶,其发生诱因不再是单一的,而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征,依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局部改革无法根除。新的改革开放必须强调“顶层设计”,真正查找出产生体制病灶的系统性源头,做“大手术”,才能建立起能够让社会活力竞相迸发的新的体制机制。
新改革方案顶层设计要突出“法治”。“权大于法”是导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扭曲、社会分配不公、市场失序、道德滑坡的“总根子”。权大于法,必然产生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难严的问题,这给依靠特权敛财、中央集权和某些特权侵害地方分权和民权、公权倾轧私权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因此,设计新一轮改革方案应着力建设有限政府,切实保护公民的各种私权,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新改革方案顶层设计要突出“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根本在于明确政府的基本职能,充分相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要大胆下放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权力,向地方放权、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
新改革方案顶层设计要突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经过股份制改造已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已成为了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公众企业,具有明显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性质”,既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又产权明晰的现代财产组织形式。因此,新的所有制改革的顶层设计,要走出非“公”即“私”的“思维惯性”,把注意力放在集“公”“私”于一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上。
新改革方案顶层设计要突出“五位一体”,立足“打通”五大建设中的体制机制问题,按照五大建设之间的内在关联,全面协同地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体制改革,进而避免体制冲突,形成“改革合力”。
新改革方案顶层设计要突出“社会公平”。发展机会是否平等、改革和发展成果能否让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共享,这是判断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新改革方案必须着眼于革除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的“畸形权力”,努力构建自由发展、平等竞争、有限干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必须敢于“碰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改革开放是一场权力和利益的革命,必然会遇到来自权力和利益损失者的抵制。推进新的改革开放,必须要拿出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去克服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敢于“碰硬”。
要敢于碰“政府”。新一轮体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政府。政府能不能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关系到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和企业与公民的私权保护,进而关系到市场效率的提高。因此,必须先改革政府,规范政府权力,提高公权使用的透明度。
要敢于碰“垄断”。垄断是公平竞争、经济效率的“大敌”。我国目前既存在国有资本的垄断问题,也存在私人资本在某些领域垄断问题。这些垄断势力,不仅通过扭曲价格而损害国民利益,还通过“寻租”诱使权力腐败。因此必须打破各种垄断,努力形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
要敢于碰“特权”。“特权”是某些阶层享有的超乎平民的特殊权力,不仅直接破坏着社会公平,扼杀草根阶层的奋斗热情,而且直接导致权钱交易和腐败,令群众深恶痛绝。如果改革不触及“特权”,就无法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要敢于碰“既得利益”。新一轮体制改革要触及既得利益,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阻挠甚至反抗。只有真正冲破了既得利益的阻碍,还公平正义于社会,我们的改革才能最终成功。
(韩保江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